预约尊享:400-965-5582
新闻中心 News

成功切除回盲瓣巨大复杂性息肉,治病于未然

2019-08-05 19:08:16

成功切除回盲瓣巨大复杂性息肉,治病于未然

近日,由云杉医疗金松杰博士领衔的消化内镜诊疗中心为35岁的张女士切除肠内回盲部的巨大息肉。

据悉,就诊前这名患者因腹部不适,遂于一周前到珠海某医院进行胃肠镜检查。主治医生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张女士右下腹回盲瓣有一超过3公分的巨大息肉样病变,并有恶变倾向。因手术难度较大,通过各方关系打听到全国著名的消化内镜专家、云杉医疗消化内镜中心主任金松杰博士(原深圳北大医院消化内镜室主任)能开展高难度微创手术,于是慕名从珠海赶来深圳向金博士求医。

回盲瓣的特点

回盲瓣是回肠末端向盲肠的开口肠壁内的环行肌增厚,并覆以黏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结构复杂,功能特殊。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小肠前前后后都有回盲瓣这把“保护伞”把守,来不得半点肮脏。回盲瓣力挡在后:大肠内虽有“漫山遍野”的细菌,但难杀“回马枪”倒流入小肠,这是靠回盲肠瓣“殿后”。

如果“保护伞”被破坏,会导致细菌疯狂繁殖,然而世事常多变,“保护伞”被破坏对人体来说是灾难,而对于小肠后方的细菌们(主要是厌氧菌)来说却是难得的机会。小肠这里有消化完全、品种丰富的营养素,环境微碱不酸,温度不冷不热,最是生长、繁殖的美地。于是,细菌们“趁虚而入”,在这里疯狂繁殖起来...

细菌肆无忌惮地生长之际,就是患者腹痛、腹泻、腹胀、纳差、口臭、吸收障碍、营养不良等一系列症状发生之时。

胃肠道结构

回盲部结构

手术经过

经结肠镜检查,发现右下腹回盲瓣有一巨大息肉样病变。直径约3.0cm,息肉病变累及回盲瓣,行息肉切除极易破坏回盲瓣正常结构,因回盲部肠壁很薄,容易造成肠穿孔,风险较高,手术难度大。对于病变较大、部位不方便操作、或者扁平无蒂形态的难治性息肉,常规的内镜切除方法不易完整切除,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则能有效切除这类难治性息肉。金松杰博士具备多年临床经验,十分擅长内镜下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微创手术治疗;针对回盲部巨大复杂性息肉切除,他凭借多年的实操经验,按照早期结肠癌切除标准进行手术,且操作耗时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不容易复发。

回盲瓣巨大息肉,约3cm

手术过程中,金博士熟练地将镜子推进至病灶部位,于巨大息肉边缘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粘膜抬举良好,圈套器套扎局部息肉电凝电切切除,逐渐切除整个息肉,避免破坏回盲瓣结构或造成肠穿孔。最后用钛夹封闭创口,过程十分顺利,创口无出血。并将切除的息肉标本送病理检查。

三天后,病理结果显示为:绒毛管状腺瘤。

镜下描述:

腺体轻到中度异型,可见核分裂像

病理检查结果:绒毛管状腺瘤

什么是绒毛管状腺瘤?

绒毛管状腺瘤是大肠息肉的一种,容易发生恶变,患者需高度重视治疗。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

从腺瘤、低级别瘤变、高级别瘤变到癌变的演变过程,是结直肠癌发生的经典途径之一。因此,早期发现并切除这种混合型腺瘤成为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措施。 

迄今为止,金博士发现各种消化道早期癌300多例,其中最小病变直径为4mm,完成各种内镜手术3000余例。他十分擅长内镜下早期胃癌、大肠癌的诊断及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微创手术治疗。

金松杰博士表示,早期的胃癌通常没有症状,一般出现症状时已经是晚期,因此体检非常重要。他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应该做一次胃肠镜检查,便于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 广东省第五届全民营养周云杉门诊部系列活动
  • O型腿影响的不仅是美观,更是健康!
  • 国内首个“网上医院”牌照落户深圳,就医160-云杉医疗网上医院正式挂牌
  • 心脑血管疾病,夏季高发,全球头号死因!
  • 儿童健康丨补钙别盲目,补多少、怎么补大有讲究!
  •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 女性健康丨其实你最该做的是妇科体检
  • 金牌名医丨心内科专家——甄胜西教授
  • 项目介绍丨无痛胃肠镜检查 同步世界一流体验
  • 活动|夏日优惠8月起 : 口腔、医美、健康检查
  • 案例分享丨“温柔的一刀”,OK啦!腱鞘炎患者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