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尊享:400-965-5582
健康百科 News

肠道菌主宰全身健康?! 解密神奇的肠道菌

2022-05-23 09:27:38
医学对于肠道菌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发现它们虽处于肠道内,却与全身的免疫及代谢都有关,还有第二个大脑之称,也发现一些新兴益生菌有治病潜力!
 
撰稿╱杨雅馨
相关阅读

深圳肠道菌群移植哪里可以做?
深圳首家开展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技术的医院
肠道菌群移植:重建肠道微生态系统
近年来的研究逐渐发现,肠道菌和身体各个器官、重要机能密切相关,还会诱发各种疾病的产生,包括糖尿病、肥胖、异位性皮肤炎、气喘、阿兹海默症、巴金森氏症、过动症等等,甚至与癌症免疫疗法的疗效也有关。 肠道菌是什么? 为何如此神奇?
每个人的肠道菌如何形成?
健康的肠道约有10兆~100兆的肠道细菌,当我们还是胎儿时,肠道属于无菌的状态,出生后,这些微生物透过各种方式,如饮食、空气等,陆续进驻到人体,也造就了每个个体不一样的肠道菌丛。 单是出生方式不同也有影响。
比如说,自然产的孩子比起剖腹产的婴儿,长大后比较少出现过敏、气喘、异位性皮肤炎等免疫问题,有学者认为这与新生儿从母亲产道出来,接触到妈妈阴道的乳酸菌有关,剖腹产的婴儿就接受不到这些潜在的好菌。
因此,有一项研究刻意将母亲阴道分泌物抹在剖腹产的新生儿身上,模拟自然产婴儿会全身暴露在母亲的阴道环境,可以让剖腹产婴儿的肠道菌恢复成自然产的状态,目前仍在持续追踪观察是否能降低过敏疾病的发生。
每个人的肠道菌相皆不同
肠道菌丛种类愈多样,愈易稳定菌丛之间的生态平衡,然而这需要时间。 一般来说,肠道菌从无到有到多元,约需3年左右,所以3岁之前的婴幼儿,肠道菌丛的量不多、种类也少,还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只要受到病毒、细菌入侵,就容易出现腹泻等现象,直到3岁以后,肠道菌丛才会趋向稳定。
尔后人体也会因为接触到新的菌种或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使得肠道菌丛产生动态变化。 每个人的肠道菌相组成都不同,即使是基因相同的双胞胎,也可能带有迥异的肠道菌基因,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健康状态。

与免疫、代谢、脑神经皆有关
早年大家以为肠道菌只是排泄物,忽略它的存在,现在逐渐发现,这个曾经被遗忘的器官不仅重要,还是人体最大的动态内分泌器官,掌管全身的健康,尤其是代谢和免疫,甚至与脑神经也有影响,称为肠—脑轴线(gut-brain axis),也就是说大脑和肠道菌是有沟通的,这也是现在非常热门的研究主题。
以代谢来说,肠内菌的作用好比体内的金融系统,掌管能量的储存和消耗。 在免疫方面,肠内菌则像「司法系统」,负责惩奸除恶,可训练免疫力把坏病菌杀死或消灭,阻止其入侵人体。 但是也不能赶尽杀绝,要达到一个平衡。
脑的部分,肠内菌可以透过交感神经与脑部做直接沟通,因为肠道的神经细胞是仅次于大脑最多的一个器官,所以许多消化性疾病与脑部疾病有很多的关联性,譬如肠躁症、巴金森氏症。
以往认为与巴金森氏症有关的路易氏体(一种变性蛋白质凝集体),只存在大脑中,后来发现肠道的神经系统也会产生路易氏体,而且便秘、肠蠕动不佳等相关症状出现的比大脑症状更早,病原很可能来自早期肠道菌的失衡。 另外阿兹海默症、过动症、自闭症、忧郁症等也都被发现与肠道的菌相失衡有关。
与肠道菌相关的代谢疾病就更多了,如糖尿病、肥胖、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免疫疾病如气喘、异位性皮肤炎、过敏、第一型糖尿病、胰脏炎等,甚至还包含了许多过去病因不清楚的自体免疫疾病。 至于肠道本身的疾病就更不用说,如伪膜性肠炎、溃疡性大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大肠息肉与肿瘤的生成等,都与肠道菌有密切的关连。
可以说,想得到的疾病,有8成都与肠道菌有关,只是仍需要更多研究去厘清其因果性与致病机转,才有办法开发新的诊断与治疗方式。
例如,在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都观察到,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可能是大肠癌的致病因子,有些动物实验确实发现用抗生素把具核梭杆菌杀死,能减少大肠肿瘤发生的情况,不过抗生素无法长期使用,且容易产生抗药性,所以就算能验出具核梭杆菌,如何治疗还无定论。
肠道菌的种类
肠内细菌如此多,有哪些种类? 其实有很多分类方式,就临床角度而言,较简单的分法可分为病原菌、共生菌2大类。
1. 病原菌
病原菌顾名思义就是这只菌种会导致疾病,比较为人熟知的例如幽门螺旋杆菌与胃溃疡、胃癌相关;困难梭状杆菌会引起伪膜性结肠炎;沙门氏菌会引起肠炎;志贺氏杆菌引发之急性腹泻等等。
2. 共生菌
然而,病原菌只是肠道菌丛的冰山一角,绝大多数的肠道菌属于非病原菌,也就是所谓的共生菌 (commensal bacteria),一般的情况下对人体并不会有致病的危险,有些反而有保护效果,帮助抵抗病原菌的入侵,有些甚至可以强化免疫系统,甚至减少癌症的发生。
是否该补充益生菌?
目前仍无定论
既然肠道菌对人体如此重要,坊间又有一些益生菌产品,到底该不该补充? 基于每个人的肠内菌大多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情况下,其实一般人是不需要的。 而且吃益生菌到底能不能对健康带来好处? 目前仍无定论。
有些传统的益生菌已经吃了上千年,安全性已经确认,所以可当一般食品使用,但是谈到疗效,各个临床试验差异很大,有些有效有些没效,原因之一是每个人对益生菌的反应不一样,另外就是这些安全性佳的传统好菌生物活性或许没那么强,所以效果可能就不明显。
近年以色列团队有一项有趣的人体试验,让受试者彻底清肠后再给予抗生素,尽量将原本的肠内细菌都清除了,然后A组给予益生菌,B组则不吃益生菌,实验结果发现,有吃益生菌的A组,恢复到原本的肠道菌相还比较慢。 所以到底吃益生菌好不好? 仍留待更多研究解答。
如果真的想补充也无不可,首先要看食用的目的为何,针对该目的去选择有做过相关(例如过敏、便秘、腹泻等)临床试验的益生菌,最起码要有动物试验证据支持其效果,而不是盲目的乱吃。 另外就是可以先吃一个月看看是否有改善,若没改善就可以考虑更换品牌。
次世代益生菌新焦点 唯长期安全性尚未知
除了传统好菌外,现在有更多过去未发觉的厌氧菌被发现能够促进健康,甚至可以治疗疾病,这些新找到具潜力的厌氧菌,又称为次世代益生菌。
比较知名的如黏蛋白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除了能利用膳食纤维产生对人体有益的短链脂肪酸外,还能透过其膜蛋白的作用改善宿主肠道屏障,借此改善代谢疾病,是目前最有名的次世代益生菌。
Akk这只菌最早是由一位比利时学者Patrice Cani发现其功效,在动物实验发现可以改善糖尿病,人体部分也有一些小规模的临床实验已经在进行,初步结果显示有效,在美国已开始有产品上市,当作药品而非食品,且主要是提供糖尿病患使用。
又如台湾某医院团队也发表过一只戈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 goldsteinii),是藉由灵芝、冬虫夏草等中药的功效实验所发现的,发现具有减重、抗发炎的效果,后续也有制成药物的潜力。
相较于乳酸菌或比菲德氏菌等传统好菌,这些新的次世代益生菌是直接从肠道分离出来的,且是针对疾病改善去找出来的细菌,所以实验效果也比较明显。 不过虽然动物实验发现有预防或改善疾病的效果,但仍需要人体试验进行疗效确认,安全性亦需要时间厘清,所以不会像传统益生菌那样当作一般食品,目前应该会朝向药品管理,受药品相关法规规范。
肠道菌也走向精准医疗
陆续应该还会有一些新的次世代益生菌被找出来,可能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包括让癌症的免疫疗法有更加强的效果。
未来肠道菌的治疗应会走向个性化,因为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菌种也不同,所以之后或许能透过菌相检测,了解粪便菌种分布情况,知道哪一种菌过多或过少,想办法移除潜在致病菌,补充潜力治病菌,并针对每个人的基因或身体健康状况来做调整,就像现在热门的精准医疗概念,即根据每个人的自身状况去做介入。 不过这是非常新的领域,还有许多未知和不确定性,有待未来持续探讨。

BOX
另一种分类法:
好菌、坏菌、伺机性细菌
我们也常把肠道菌概略分为好菌、坏菌,好菌的传统代表如比菲德氏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坏菌即已知的病原菌如幽门螺旋杆菌、困难梭菌等。 只有少数已知的坏菌我们会希望除掉,但除此之外,肠道菌丛绝大多数的细菌都无明显的好坏之别,或是说好坏兼具,因为肠道菌的好坏经常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重点是在取得动态的平衡。
至于伺机细菌可理解成具有墙头草性格,当坏菌在肠内占有优势导致疾病,伺机性细菌就会向坏菌靠拢,大家一起在肠内使坏;等好菌反败为胜,它们也会立刻投靠好菌阵容,共同维持肠道生态多样性。
例如每个人肠道里面都有大肠杆菌,但是平常相安无事,只有在特殊状况比如免疫力低下时,大肠杆菌会导致败血症或消化道与泌尿道感染等问题,也算是一种伺机性感染细菌。
Q什么样的食物对肠道健康有益?
A蔬菜水果还是公认最好的,过去认为蔬果的好处是含有丰富的维他命、矿物质,现在发现蔬果含有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s)、多酚类、膳食纤维,可以提供肠道菌好的养分来源,特别是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有益物质。 所以,饮食方面可能没有什么新的选择,但基本的概念还是摄取多种颜色蔬果,如此不仅确保纤维足够,也能吃到多种不同的植化素,有助于肠道菌丛的均衡发展。
Q有人说吃泻药后再吃益生菌,效果比较好?
A目前并没有任何实验研究可以证实先透过吃泻药清肠或吃抗生素等方式,让原本肠道菌种减少,会增加益生菌的效用。 这派的说法,主要是基于定殖(Colonization)的概念,也就是先清掉原本的住户后,吃进去的益生菌就比较有机会住下来,称为定殖。 但重点还是,这只菌之前有没有做过严谨的研究,有没有带来你想要的健康益处? 如果没有,定殖下来也没有什么好处。
Q吃抗生素对肠道菌影响为何?
A以往的抗生素多属于广效型,无论细菌属性为何尽量消灭,造成肠道菌丛的剧烈改变,所以可能导致一些健康问题,例如困难梭状杆菌所引发的伪膜性结肠炎,就是很典型的因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菌相失衡。
抗生素会破坏肠内菌的平衡,所以有些人在服用抗生素后,常会伴随腹泻相关的肠胃道症状,但多半能在停用抗生素后恢复。 然而,适当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感染仍有必要,近年来有些抗生素已朝向窄效的方向发展,比如针对困难梭状杆菌较新的治疗,目前已倾向使用fidaxomicin这种窄效型、局限性的抗生素,而较不建议使用metronidazole等广效型全身性的抗生素。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 赞!异地医保不怕不怕啦!门诊、住院统统快速结算!
  • 激情努力,创造奇迹 ——云杉医疗试营业典礼活动回顾
  • 云杉云里医院A级!表彰!不是P的,卫健委发的。
  • 云杉医疗&兴业银行私人银行 共办贵宾客户沙龙活动
  • 义诊进行时 | 传递医学知识 守护市民健康
  •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 女性健康丨其实你最该做的是妇科体检
  • 金牌名医丨心内科专家——甄胜西教授
  • 项目介绍丨无痛胃肠镜检查 同步世界一流体验
  • 活动|夏日优惠8月起 : 口腔、医美、健康检查
  • 案例分享丨“温柔的一刀”,OK啦!腱鞘炎患者的福